战国时的五国相王是对周王室王权的否定,形式上更甚于加九锡

滴答历史 27 0

  说起来权臣篡位,都有个类似的前奏,那就是“加九锡”,所以后世只要提到“加九锡”就明白这是明摆着蔑视皇权,要谋权篡位了。在人们印象中,“加九锡”是很严重的蔑视皇权,但是在形式上看,“加九锡”其实还不如战国时期诸侯相王严重。

  战国时期的五国相王,说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这个事件过后,周王室的权威彻底消失了。

  一般来说,获得王权的合法性,有君权神授、民主推选等。周王室自称天子,意思是代天牧民,所以周王室的王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是君权神授。至于周王朝实行的德政,只是为这个合法性之外,又增加的有效性。

  诸侯国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封地各有不同,他们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来自于周王室的分封授权。不过有几个国家也称王,像楚国、吴国、越国等,不过他们都算是僭越称王,不属于华夏文化圈,被称为蛮夷。

  西周王朝时,周王室拥有的土地和人口是居于绝对领先位置的,所以周天子获得了诸侯国的认可。周天子甚至以家长的威严,对那些不听从管教的诸侯国或打或杀,齐哀公因为一些琐碎的原因就被周夷王烹杀了。

  周宣王

  可是,后来周天子不断地分封土地出去,导致周王室直辖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各个诸侯国的经济民生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就有一些诸侯国不愿意再听周天子的话了。周宣王试图振作,可是也是昙花一现,西周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

  周平王东迁后,原本已经衰微周王室已经不具备绝对实力,只能作为一个中等规模诸侯国。在襦葛之战中,周天子被郑国教育一番,从此天下诸侯不再惧怕周天子的惩罚。周王室至此,仅仅是作为共主存在,维持着名义上的王权合法性,其根本原因是各个诸侯国旗鼓相当,还没角逐出来谁是老大。

  这种角逐的过程是漫长的,中间还穿插着反侵略战争。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大势逐渐明朗,主要的诸侯国已经通过兼并战争浮出水面,周天子的王权合法性最终消耗殆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齐国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还要魏国向周天子求情,才顺利转正(以前也是驱逐了姜氏自立的诸侯),如今半个世纪过去,魏国不得不拉着齐国一起分担战略压力。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文王看到魏惠王称王,不想跟诸侯国见面时矮人三分,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到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战国形势图

  所以,诸侯王相王事件,本质上是对周王室王权的否定,是赤裸裸的蔑视王权。可蔑视归蔑视,他们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还是成问题的。所以,战国时期都是霸道当道,以铁血战争进行有效性的塑造。诸侯国的意思是,大家都不适合法的,谁最强就听谁的。到最后,干脆把周王室也灭掉了。虽然我不具备合法性,可是当政府就只有一个时,你不听我的也没得选择。

  至于后来王朝的“加九锡”,意思是超规格享受帝王的九种礼仪规格,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这种形式原来只是一种恩遇,是帝王赏赐给臣下的。这种规格的赏赐,一般来说不会轻易赏出去。孔子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所以,一旦有人获得了这种赏赐,也就离篡位不远了。

  不过,即便行篡位事,所篡的当然是执政权,更是政权的合法性。所以,正统王朝做这样的事还要三辞三让,明明自己心里想要得不得了,还得故作矜持,推辞表演一番。曹丕这一通忙下来,喜滋滋地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种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件事:这个皇帝位子不是我抢来的,而是被推举的,是代表上一个正统朝代来代天牧民。

  所以,“加九锡”这事,说到底还是要走一个过场,要继承王权的合法性。其实这时不应该再叫王权,而是皇权。此时的皇权,在儒家的宣传下,已经是君权神授体系的。所以,正统王朝的皇权合法性,就是神给予的。跟神对话,没办法把这个事情弄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大一统王朝皇帝都要祭祀前朝皇帝,意思也是这个皇权是传承下来的。这个要比诸侯国相王,打碎原有的王权合法性,只满足于建立一个让别人没办法选择的唯一项的权力有效性,情节上要轻微得多。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