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的裂变,战国时建立新秩序

滴答历史 28 0

  从春秋到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战争:在战争的规模、频次、目的、惨烈程度、技术、思想等层面,后者都进入了一个与过去数百年截然不同的新阶段。若要是分析这些区别,将会是长篇大论、却又老生常谈。

  但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春秋与战国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社会政治内核发生了“质变”。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事件加以体会。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公认的战国开端。周威烈王任命三个晋国大夫为诸侯,这种看似温和平静的政治动作,为啥被视为一个空前激烈时代的起点呢?

  它象征着跨时代的政治大变革: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开始被人为摧毁。

  标准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实际上只存在于周王朝。那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把国土划片分封给不同的诸侯,而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分给麾下的大夫,这三层呈宝塔状,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统治者、地主。

  其中,诸侯、大夫都是封君,一方面,他们能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世代沿袭的统治权,受其管理的人们必须交税、服役,甚至任凭其生杀予夺。另一方面,这些封君也对自己的上级称臣;诸侯对于周天子,须尽到朝贡、协助征伐等义务;下一级的封君,则要向诸侯/王室纳贡。

  宗法制示意图

  在这三层统治者下面,是他们豢养的武士与文官,再下一级是庶人(大多是农民),最底层则是奴隶。

  这种结构、等级是极为严格的,不同等级的封君,享受的待遇、使用物品的规格都有严格的区分,甚至连称呼都有要求。比如,周天子的家业被称为“王室”,诸侯是“公室”,而大夫的家业则是“氏室”。

  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也就是狭义上的“封建社会”。在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以大吞小逐渐变得常见,但并没有出现敢于破坏这一体系的“刺儿头”;即使强大如齐、晋,也不会突破自己作为周王室封国的身份束缚,更别提以下谋上、取而代之了。

  同样的,在诸侯国内部,虽然政变、弑君屡见不鲜,但在政变之后,继任的诸侯仍旧出自原来的“公室”;大夫弑君之后,也只是从“公室”中另选一人当自己的上级,没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鸠占鹊巢。

  而韩、赵、魏,原本正是中原霸主晋国的三个“氏室”,是晋公麾下的封君,享有各自的封地。晋献公在位期间,赵夙、毕万是他的主、副驾车人员。在吞并耿、霍、魏等小封国后,晋公把耿地封给了赵夙、魏地分给毕万。

  从此,赵氏、魏氏成了晋国境内的小封国。后来,以韩原为封地的大夫也建立了封国,号为韩氏。这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韩、赵、魏的起源。

  晋国六卿势力分布图

  当然了,晋国的封君远不止上述三家,而且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甚至超过了公室。春秋晚期,逐渐形成了赵、魏、韩、中行、范、智六大家族并立的局面。但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范、中行被其他四大家族联手吞并;跃居四强之首的智氏也没得意太久,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它惨遭魏、韩、赵分而食之,于是晋国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韩、赵、魏的强盛,晋国公室越发式微。晋幽公在位期间,甚至不得不反过来朝拜韩、赵、魏这三个自己麾下的大夫;他的辖区,也只剩下了绛、曲沃两城,其他的全被三家蚕食。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曾经强大到令天下屏息的晋国公室已经实质上名存实亡。也许是出于被胁迫,或者是主动的“识时务”,周威烈王竟然把实际掌握晋国大权的韩、赵、魏三位大夫破格提升为诸侯,成了归周天子管辖的第一级封君。

  这是周王朝成立600多年来破天荒的第一遭。它意味着:下级封君可以对自己的上级取而代之,并且能够得到周天子的官方认证。这标志着维系周王朝基本架构的分封制已经名存实亡,“封建社会”走到了尾声。

  三家分晋,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全新时代的开端。这一事件后的17年,曾经的另一位春秋豪强——齐国也迎来了巨变,它的大夫田氏逐步架空、掏空了原本的公室姜氏,当家人田和正式得到了周安王的册封,鸠占鹊巢成了齐国的诸侯。

  以上并不是“革命”的终点。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田氏完全吞并了姜氏的最后一块领土,齐国完成了彻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3年后, 魏、韩、赵再接再厉,联手把晋国末代君主晋靖公废为平民,瓜分了他的残余领地,晋国彻底消失;还有更过分的,周显王元年(前368年),韩、赵联合对周王室动手,随后将其一分为二:以巩为都城的西周、以洛阳为王城的东周。从此,曾经的天下共主周王室,已经沦落到仰人鼻息、苟延残喘的地步。

  战国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封建”的破坏,也是新秩序的建立。韩、赵、魏、田氏取代各自公室的过程,实际上也伴随着对国内大大小小封君进行系统蚕食、消灭。为了避免重蹈旧主的覆辙、避免实力过于分散,他们不再把设立封国作为管理国家的首选渠道,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职业官吏。

  当然了,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封国出现(比如战国四公子),但这群人的数量极少、封地极小,压根无法对公室形成像样的威胁。

  战国形势图

  就这样,战国各大豪强逐渐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他们纷纷推动改革,以强化君权、活跃经济、富国强兵;开展得早的,就强盛得早,比如小小魏国(就领土而言),就因推行了李悝变法、建立魏武卒,一度称雄战国初期50年;此外,其他列强也纷纷效仿,齐威王任用邹忌、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楚悼王任用吴起,虽然各自改革的程度、持续的时间不同,但各国无不从中获益。

  至于宗法制、分封制本就落后的秦国,则意外地获得了后发优势,开展了最为彻底全面的商鞅变法,从此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

  总而言之,政治的裂变,才是战国区别于春秋的根源;至于那些残忍暴虐、令人目不暇接的战争,则是无一不是围绕政治开展。这才是战国,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则。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