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和赵武灵王未处理好权力传承问题和晚年昏聩导致饿死宫中

滴答历史 25 0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一个春秋数一数二的霸主,一个战国稳居前五的雄主,却不约而同地被亲生儿子封锁于宫墙之内,活活饿死,唏嘘之余,也足令后人警醒。

  关于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他们的人生和死法。

  从谥号回看人生

  《逸周书·谥法解》说:“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齐桓公的“桓”虽然跟汉桓帝和蔡桓公二人一样,却是一个美谥,以表彰武功为主,生动总结了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功劳,且在位四十六年,享尽尊荣,此生不亏。

  他的死属于典型的“法不责众”,并非某个人刻意要他的命,而是被所有人遗忘,包括钦定的接班人公子昭。在静静等死的时候,曾经的忠臣孝子们正大打出手,最后的胜利者公子无亏替他收尸时,已经是蛆虫满地了。

  既然不是一个人的错,那就没必要恶言相向了,这才有了这个相对中肯的谥号。

  赵武灵王

  而赵主父显然就没这个待遇了,“武”显然是个美谥,胡服骑射,北逐匈奴,战国后期的赵国是唯一能够与秦国一战的军事集团,他敢假扮使者孤身潜入咸阳试探秦昭襄王的老底,也曾计划从背面亲率骑兵队伍偷袭秦国腹地,是一位英雄式的君王。

  而“灵”则是不折不扣的恶谥,仅有的几位获得者都是难得一见的昏君,但这个谥号并非是篡位者的诋毁:都知道他被赵国上下抛弃而饿死沙丘,那谁知道他最后干了什么吗?

  按照赵武灵王的计划,赵国将一分为二,代郡以北由长子公子章继承,南边赵国腹地交给幼子赵何,年富力强的自己则统领赵国兵马,专心料理灭秦之事。

  赵国形势图

  但这样一来,赵国将走向分裂,这在战国之世显然是自寻死路,对赵氏一族的不负责任,故而谋反者是赵国全体臣民,而非赵何一人,甚至连亲弟弟、胡服骑射的坚定拥护者兼宰相肥义都站在了对面立场。

  另一方面,灭秦谈何容易?赵国倒是一口气出现了三个领导人,不乱才怪。

  所以,二位雄主的共同点在于都未能善始善终,造成此等局面的原因的确值得思考。

  接班人问题须慎重

  公子昭能力一般,的确所托非人,加之桓公没有刻意扶持他的势力,导致有易牙与竖貂作为援手的公子无亏顺利反杀,后来借宋襄公之力才平定内乱,而齐国的霸主地位也至此沦落。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方面,公子章本是接班人,因宠爱吴娃而将幼子赵何立为储君,后又觉得亏欠前者而决定将代地交给赵章。

  赵章与父亲性格相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安排妥当的话,他本可以成为秦国公子虔或樗里疾之类的国君臂膀,然而这么一闹之后,赵章跟着也没了活路。

  接班人问题没处理好,可谓害人害己害国。

  切不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组织利益之上,否则必将引起动荡

  赵武灵王封赵章为代王用以制衡赵王何的构想,极大地分裂了赵国,这是全体赵国人民不愿看到的。他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结果就是造成动荡、分裂、内乱。他损害了全体赵国人的利益的行为,最终也直接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下场。表面上看,赵武灵王沙丘之死是死于二子权力之争,而实际上,他的死是因为他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全体赵国人,尤其是赵国贵族的利益导致,从这个角度上看,他的死几乎成了历史的必然。

  齐桓公

  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宠信易牙、刁竖、开方等小人,国政逐渐荒废,如果不是因为齐桓公因为个人欲望而宠信小人,致使国政荒废,在立储问题上又废立无序,怎么会引发后面的五子夺嫡,怎么会导致最后一代雄主竟被活活饿死?

  因此,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样的强人,即使强如齐桓公、赵武灵王也不可以,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组织利益之上。烧别人房子煮自己一个茶鸡蛋的行为,在任何国家、社会,任何时代都不会被允许。这样的行为也必将带来恶果并受到惩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齐桓公、赵武灵王前半生作为人生的大赢家,在胜利和荣誉面前,被冲昏了头脑。导致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历史上有很多没打过败仗的将军,却从无不犯错误的帝王,究其原因,一方面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另一方面则是掌控一切太容易骄傲了。

  管仲

  在英明神武地走完大半生之后,齐桓公和赵武灵王都因为最后的昏招导致前功尽弃,齐国丢了霸业,赵国失了大势。而事实上,管仲将身后事早已交代清楚,而肥义也是屡次进谏而不被采纳,所以真怪不得别人,只怪骄傲自大蒙蔽了曾经睿智的双眼。“无上的权威和无边的享乐,世间没有什么人能不为其所动,不为其腐蚀,再贤德的人也难免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又大权在握,又有谁人能够制止”?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这样的故事后继有人,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一个人兼任了王朝开国和亡国之君两桩差事,想来也是一位虎头蛇尾的典范。

  越是在春风得意之时,越要谨小慎微,不要疏于风险的防范;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戒骄戒傲,切忌被自负蒙蔽了曾经睿智的双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察古知今,古今一也,察人观己,人我同也,借鉴古人的失误,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才是他们留给后人必须深入的思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