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前晋楚虽均矛盾不断但楚国解决内乱不留后患故可获胜

滴答历史 30 0

  自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城濮大战之后,东周就正式确立了晋、楚争霸格局。邲之战爆发于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是城濮之战后晋、楚第二次争霸大战。

  邲之战前,晋国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都处于缓慢衰退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衰退,却是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因为秦国试图偷袭郑国,让刚经历国丧的晋人极为不满。在晋国正卿先轸的竭力推动之下,晋人联合陆浑戎在崤山下伏击了秦军,让秦国损失惨重。因为崤之战,秦、晋两国反目成仇。为报复崤之战,秦穆公三次攻打晋国。从此,晋国在西部多了一位强劲的敌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将精力投身于中原争霸。周匡王二年(前611年)后,秦国甚至与楚国结成同盟,共同来对抗晋国,更是让晋国的国际环境雪上加霜。这段时间前后,晋国不但要防止秦国从西边入侵,也要防止楚国冲出南阳盆地,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两头作战的状态下,让晋国国力大大消耗,霸业渐渐难以为继。

  崤之战后,曾经最重要的盟友秦国成为晋国敌人,这是晋国走向衰退的最大外因。

  其次,崤之战后,晋国国际环境恶化。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刚刚继位才七年的晋襄公又不幸去世。晋国政权,从此被赵盾所把控。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在董之蒐上正式担任晋国正卿,一直到周定王六年(前601年)去世,赵盾主导晋国国政长达二十年。但是,赵盾执政的二十年,却是晋国内乱不断的二十年: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狐射姑杀阳处父,被赵盾赶出晋国;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因为改立国君风波,先蔑与士会逃奔秦国;周顷王元年(前618年),因为箕郑父、先都、士縠、粱益耳、蒯得等大臣联手杀死了中军佐先克,赵盾又先后将上述几位大臣诛杀;周匡王五年(前608年),因为胥甲父不听从将令,将胥甲父放逐至卫国;周匡王六年(前607年),晋灵公试图杀赵盾不成,反倒是被赵盾联合族人赵穿所杀……这些内乱,表面上都是赵盾的政敌自作自受,但是深入分析就可知,赵盾本人执政时多任人唯亲、执政不公、心存私心才是晋国内乱频发的根源。

  晋国内乱如此频繁,自然也消耗了晋国太大的实力,成为晋国走向衰退的最大内因。

  春秋形势图

  对于楚国,其实内部问题也不少。

  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6年),楚成王之子商臣因为发现父亲有更换太子计划,便悍然发起内乱,逼楚成王自杀,夺取了君位。周顷王六年(前613年),楚庄王继承了君位。不过,他刚一继位楚国就爆发了一次内乱:楚国太傅与太师挟持了楚庄王,准备作乱。幸好,这一次内乱很快就得以平息。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国又爆发了大面积饥荒。楚国西南的庸国、麇国以及百濮人纷纷起来反抗楚人。为此,楚国不得不关闭了申县和息县的北门,不敢再向中原踏进一步。在此危难之时,楚庄王亲率大军,联合秦人,将庸国给灭了,稳定了楚国政局。

  到了周定王二年(前605年),在楚国政坛举足轻重的若敖氏,在令尹斗越椒的率领下,发起了大规模叛乱。最终,楚庄王及时稳定军心,快速地平定了这一次内乱。

  相比较于晋国,楚国内部矛盾更加激烈,内乱规模也更加巨大。看起来楚国比晋国更加不稳定。

  但是,楚国内部矛盾虽然更加激烈,每一次内乱爆发后,在短期内都将问题彻底解决,不留后患。因此,邲之战前,楚国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期。

  晋国形势图

  相比较之下,晋国的每一次内乱,看似问题解决,实际上内部人心却更加混乱了。

  这一点,从邲之战开战前,晋军将领的表现就可看出:荀林父得知楚庄王已征服郑国,下令退军,可中军佐先縠却强行抢渡黄河,想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想与楚军讲和,魏锜与赵旃二人却擅自前往楚军阵中请战;士会见情形不妙,提议全军加强戒备,先縠却命属下不可备战;开战后,见到楚军突然发起总攻,荀林父惊慌失措,竟然让全军撤回到黄河对岸,造成晋军抢渡黄河、场面一片混乱……

  邲之战的失败,与荀林父威望不足密切相关。但是,在荀林父威望不足的背后,深深掩埋着的却是晋人的勾心斗角与人心涣散:先縠恃祖上功劳自傲,赵同、赵括桀骜不驯,魏锜因没得到公族官位想败晋军,赵旃因没得到卿位而对晋国六卿深怀不满……。从邲之战的过程来看,晋军真实实力未必弱于楚国,但是因为内部人心混乱,导致晋国在这场关键性的争霸之战中失利了。而晋国内部人心混乱的根源,就是赵盾执政期间权力斗争的后遗症。

  因此,整体上看,邲之战晋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此前的三十年中,晋国正处于缓慢衰退期,而楚国则在楚庄王这位强力领导的率领下,正处于缓慢上升期。晋、楚两国,一个衰退、一个上升,积聚到邲之战时全面爆发,使得楚国最终战胜了晋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