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赖3+1位谋士取胜

滴答历史 128 0

官渡之战,曹操能取得胜利,主要依赖四位谋士:刘晔、荀彧、荀攸,许攸。笑谈君称此为“3+1”谋士,因为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中途投降过来的。

前期相持靠刘晔刘晔,字子扬,光武帝刘秀的嫡派子孙,他的血统比刘备纯正多了,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

官渡之战前期相持,基本就是审配和刘晔之间见招拆招。

盘点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赖3+1位谋士取胜

审配派人筑土山,立云梯,使用弓弩手居高临下,打击曹军大营,真是“人在家中坐,箭从天上来”,曹军毫无办法,只能趴在盾牌底下,如乌龟一样。

刘晔擅长机械学,可能是读过墨家的著作,制作发石车,抛巨石反击,砸坏了审配的云梯,砸死袁军无数,化解了这波进攻。

接下来审配挖地道,打算从下面穿过防御工事,直透大营,号称“掘子军”。

但刘晔也擅长土木工程学,提前深挖战壕,袁绍军的土拨鼠们挖了半天,眼看挖到人家营寨边上了,发现过不去了,真是白费力气!

审配:并非在下无能,对手有高科技啊!

犹豫不决问荀彧荀彧乃曹操股肱,官拜尚书令,曹操外出,由荀彧镇守许都,处理政事,并支援前线。

盘点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赖3+1位谋士取胜

曹操防守官渡,时间一长,军马疲乏,粮草缺少,看不到取胜的希望,想要放弃官渡,回军许都。

但如果回军许都,是不是意味着前功尽弃?放弃了官渡这个咽喉之地,许都还能守住吗?

这里的抉择事关重大,恐怕前线的谋士们都不敢乱下结论,谋士一般只能解决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否在官渡决战到底,这属于战略层次的想法。这种问题,只能让大局观最强的荀彧来回答,所以曹操连夜写书,送往许都,征求荀彧的意见。

盘点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赖3+1位谋士取胜

荀彧以当初楚汉相争的战例来劝说曹操,不要轻易放弃,《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有了荀彧的支持,曹操这才下定了决心,坚守待变,说荀彧是曹操的主心骨,绝不为过。

出奇制胜有荀攸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是曹操的军师,或者说谋主,地位在其他谋士之上。

盘点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赖3+1位谋士取胜

荀攸知道己方粮草不够,主张速战速决。在袁绍还没压到官渡时,荀攸就和曹操设下了一些计谋,在黄河南岸击杀颜良、文丑两员大将,取得局部胜利。

等形成对峙以后,后方的荀彧提示出奇兵,那前方具体谋划就交给荀攸。荀攸献计,派徐晃带骑兵袭击袁绍的运粮队,击败韩猛,焚毁粮车数千辆。给了苦苦坚守的曹军一点信心。

后来火烧乌巢成功以后,荀攸又献计,扬言曹军要分兵攻打邺城、黎阳,断袁绍归路,吓得袁绍分兵回救,分散了兵力,被曹操一击打垮。

所以,官渡之战,首功当属荀攸。

泄露情报看许攸从战术层面来讲,许攸是这场战斗的胜负手。

如果袁绍听许攸的,轻骑绕后,曹操早就败了。但是袁绍只会堂堂正正决胜负,不会用奇计。

盘点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赖3+1位谋士取胜

曹操早就想劫寨,但是他情报不足。而许攸投奔过来之后,泄露了袁绍屯粮地点、守备情况,甚至告诉曹操怎么伪装成袁军通过盘问,使得曹操这一次突袭乌巢十拿九稳。

攸曰:“袁绍军粮辎重,皆积于故市乌巢,袁绍营北四十里。今拨淳于琼为将军、运谷使监支。琼嗜酒无备之人,公选精兵诈为袁军,问之则曰:‘吾蒋奇也,差来护粮。’到彼烧其辎重,断其粮食。不三日,绍军自散也。”

果然如许攸所言,曹操的五千精兵一路畅通,大摇大摆进入乌巢,淳于琼酒囊饭袋之辈,毫无防备,一场大火,葬送了袁绍的全部希望。

盘点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赖3+1位谋士取胜

不得不感慨,曹老大的人才真是多啊!读三国,最羡慕的就是曹操能笼络到这么多人才,同时还能人尽其用,有问题,大家你一谋我一策,就能解决。

反观袁绍这边:谋主田丰被关在邺城监狱,沮授被锁在军中,审配一顿操作没干过刘晔,回邺城筹备粮草,许攸献计不被采纳还被逼走,剩下的郭图、逢纪等辈怕是智商上有点不足。

正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言:“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战争不是简单的战场厮杀,靠人多平A过去就能赢,上兵伐谋啊!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